乐居财经 吴一言 发自杭州
宋卫平连日来多次减持绿城中国(03900.HK)的行为,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今年4月25日至5月6日期间,绿城中国创始人宋卫平连续在公开市场减持绿城逾423万股。其中,4月25日减持100万股,4月26日减持55.75万股,4月29日减持42.6万股,4月30日减持23.7万股,5月2日、3日两次减持各100万股,5月6日减持1万股。
7次减持,宋卫平合计减持423.05万股,持股比例从10.79%下降至10.59%。
对于其连续减持的动作,绿城方面对乐居财经表示,此举系规避同业竞争问题,未来仍会继续减持,直至持股比例降低至10%以下。
此时的宋卫平,手握绿城10.59%的股权,与其一致行动人夏一波位列绿城第三大股东。同时,他还掌握着蓝城70%的股权,是蓝城的第一大股东。
13年来三次大笔减持绿城
梳理宋卫平自绿城于2006年7月上市以来的减持动作,乐居财经发现,13年来,其共计有三次大笔“减持”,持股比例亦从2006年的42%降到如今的10.59%。
第一次是在2010年8月27日,宋卫平减持2000万股,套现1.59亿。此次减持后,宋卫平家族的股权下降至33.1%。
2012年,资金链的极度紧张令宋卫平不得不再度“减持”,九龙仓51亿港元入股绿城,受让24.6%股权,成为绿城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宋卫平的股份摊薄至25.4%,仍为第一大股东,寿柏年家族的股份则摊薄至18.1%,成第三大股东。
2014年底,与融创合作失败后绿城引入了中交,这是宋卫平对绿城最大的一次“减持”。中交集团以总价约60.13亿港币收购宋卫平及其一致行动人夏一波、寿柏年24.288%的股份。转让完成之后,中交集团与九龙仓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
2015年3月27日,宋卫平、寿柏年和中交之间完成了股份出售交割。于交割后,宋卫平持10.462%股份,寿柏年持8.077%股份,总计18.539%。其中,宋卫平把4.61%股份捐给了丹桂基金会。
此后,宋卫平通过自己的控股公司Delta House Limited及香港丹桂基金会有限公司,多次减持绿城的股份。至2019年5月6日止,宋卫平的持股比例已由最初的42%降至10.59%。
∆截至2019年5月10日,绿城中国股权结构
∆截至2019年5月10日,绿城中国股权结构
蓝城成“新寄托”
在逐渐放弃绿城的同时,宋卫平也在寻找新的平台。
2014年5月,宋卫平透露,将剥离绿城一部分开发能力针对代建业务、养老、现代农业,用一个新品牌“蓝城”替代。蓝城的前身为绿城建设,成立于2010年,用于开展代建业务。2014年9月,绿城建设更名为蓝城中国,绿城和宋卫平分别拥有蓝城35.4%和34.6%的股份。彼时,宋卫平对蓝城的定位为聚焦房产代建、养老、农业和健康四大核心板块。
代建业务被看作是蓝城利润最高的业务板块。截至2015年底,蓝城的资产净值为5.77亿元,2014年和2015年税后净利润分别为1.07亿元和1.6亿元,而代建业务毛利率超过60%,净利率超过30%。
此时正值房地产行业转型阶段,代建业务成为“香饽饽”。随着中交对绿城的掌控逐步增强,其对将蓝城整合到绿城旗下的意愿强烈,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宋卫平最终松口。
2016年6月27日,绿城发布蓝城重组方案。蓝城股东透过公司分立及存续的方式分拆为两家公司,即新蓝城(杭州蓝城致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及蓝城(蓝城房产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绿城以9.49亿元收购宋卫平以及其他股东手中的新蓝城全部股份,蓝城原有的代建业务全部并入绿城。重组后蓝城的业务包括养老、农业及城镇建设相关的项目,以及与建筑科技、景观设计、装饰设计及营销经纪有关的业务,这些被绿城以1.17亿的交易代价出售予宋卫平,整合了养老、教育、农业等资源的小镇建设由此成为重组后蓝城的新方向。
在如今蓝城的股权结构里,宋卫平持股70%,由许峰、傅林江控制的合基投资以及由宓建栋控制的翠都投资分别持股20%和10%。需要指出的是,许峰为蓝城集团总裁,曾任绿城房产总裁;傅林江为蓝城集团执行总裁,曾任绿城中国执行总经理;宓建栋原为绿城电商董事长,于2014年融创拟收购绿城之时离开绿城,创立网筑集团。这三位,均是宋卫平在绿城时的得力旧部。
∆蓝城的股权架构。来源:天眼查
∆蓝城的股权架构。来源:天眼查
据天眼查显示,目前宋卫平实际控制291家企业(含存续、在业及注销状态),而他通过蓝城对外投资19家公司,主营业务大多围绕着小镇计划。
“左右手互搏”
重组后的蓝城不再与绿城有直接的股权关联,两者之间的联系只有宋卫平。可以说,宋卫平左手连着绿城,右手牵着蓝城。而梳理两家企业的业务范围,两大业务板块的重合或令双方的竞争不可避免。
首先是在小镇业务上。2016年,蓝城提出“百镇万亿”计划,即十年内造100个小镇,实现一万亿的销售额。目前,多个蓝城小镇项目已落地。而今年3月,绿城总裁张亚东在媒体沟通会上宣布,绿城今年的投资重点是“小镇”,计划今年拨出50亿元,在全国各地拿20个小镇项目。这番宣告背后,颇有一丝与蓝城“打擂台”的意味。
此外,尽管2016年原有代建业务被绿城所吸纳,但蓝城并未打算放弃代建板块。蓝城总裁许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来蓝城旗下将拥有蓝城小镇、蓝城代建、蓝城农业、蓝城颐养及蓝城健康五大事业板块。他强调,蓝城的核心板块是小镇建设,但还会有部分代建。据蓝城的计划,未来收入将有60%来自小镇建设,代建板块会缩减到30%-40%。
事实上,这种“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在宋卫平身上也并非首次。在其仍掌舵绿城的阶段,他为发展代建业务先后成立了两个独立平台,被绿城董事质疑对集团业务构成竞争。
2010年8月3日,宋卫平、绿城房地产及上海欣萍财务咨询事务所就建立蓝城建设管理订立合资协议,宋卫平拥有蓝城建设管理34.6%权益。蓝城建设管理主要在中国从事商业代建业务。同年9月,宋卫平又委托曹舟南(前绿城中国行政总裁)筹建代建业务,并成立专司负责商业代建业务的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原蓝城前身)。
不过,由于当时代建业务并未对传统地产业务带来太大影响,绿城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针对两者的竞争,绿城在公告中指出,董事提议宋卫平先生豁免遵守非竞争契约,股东已于2010年9月7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授出此项豁免。
与彼时的处理方式不同,如今宋卫平得花更多的精力在处理绿城、蓝城的同业竞争上。